“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蚊蝇飞,臭熏天。”几年以前,一提到农村厕所,人们的印象就是脏又臭。然而,这件“天大的小事”正在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中央财政拿出一百多个亿,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
并对去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激励支持。各地也在积极筹措资金,真金白银地投入。
日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司长何斌介绍了对农村“厕所革命”的支持力度。
早在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吉林延边时就指出,农村也要来场厕所革命,让农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小厕所,大民生”,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致力于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福祉的理念。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和复工复产的黄金时期,中央拿出一百多亿元用于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凸显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契机。
“厕所革命”让农民愿意用、用得上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
《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要提高到85%。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便如此。
农村的“厕所革命”还是要一改到底,因为“厕所革命”关系到亿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更是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有效途径。
在谈及一些村镇已经完成的厕所不能使用时,朱启臻表示,现在必须要创新技术和改厕模式,改厕技术要有甄别地利用,改造后的厕所要让农民愿意用、用得上。
“现在选择改厕技术的不是农民群众,而是各级领导。各级领导往往都是城市思维,并不知晓农民群众在使用改造后的厕所时会面临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合农民群众的厕所技术,他们才会易于接受 。”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农村厕所改造的最大问题,一是技术适用性不强,技术水平低,没有突破性技术。二是户均投入太低,农民要自己掏一部分费用,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对此,他建议:
一是主管部门应全流程把控改厕质量。
二是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群众改厕意愿。
三是建立后续长效维护机制跟进,改厕与管控一体化运行。
四是改厕要与农村污水处理一体化进行。
“厕所革命”有效预防疾病传播
当前,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
近期部分专家建议,加强农村厕所管护,助力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对此,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司长何斌说:“推进‘厕所革命’不仅是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需要,也是有效预防疾病传播的一个重要措施。”
何斌表示,当前“厕所革命”的重点是加强农村厕所的日常管理,引导农民群众加强厕所的清扫。
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使用干净厕所的好处、怎样文明如厕、加强日常管护等。引导大家对自家的厕所勤打扫、常通风,确保干净整洁、清洁卫生。对于公共厕所也要加强日常保洁,适当增加消毒次数,加强厕所粪污的管控。对于已经完成厕改的,要指导农民群众及时维修破损、渗漏的化粪池等设施,发挥无害化厕所的卫生效果。
“对于使用传统旱厕的地区,要及时对粪便进行覆盖,做到‘人粪不见面’。在疫情防控期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清掏和转运,确需清掏的厕所要按规范清掏。”何斌解释说,不得取用三格式卫生厕所的第一格、第二格的粪液施肥,不得随意倾倒或直接排放粪污,未经处理或处理后达不到无害化要求的粪污不得还田。
何斌介绍道,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分区域精准推进。按照今年1号文件要求,要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对不同地区明确不同的目标任务,不能简单下指标、压任务。
到今年底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
二是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模式,提高农村改厕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特别是干旱寒冷地区适用技术的研发力度,对试验示范成熟的逐步推广应用。
三是切实提高改厕质量。严格标准规范,严格按照改厕质量的“十关”要求来推动,确保改一户成一户,让老百姓满意。
加强厕所粪污处理,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要强化管控,不能随意倾倒或者直接排放,没有经过处理或者处理以后没有达到无害化要求的不能还田。
还要加强后续管护,探索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机制,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管道堵了有人通、粪污满了有人掏。
四是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通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易学易懂的方式,加强文明如厕、日常保洁、卫生防疫等宣传教育,大力倡导清洁卫生、健康防病,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